北京家教网
优势特色
  • 1.十余年积淀,规模运作,兼并重组,强强联合。

    2.注重品牌,教师推荐优中选优,任何时候都不推荐不合格教师。以此为理念,教师认证更加严格。 

     3.一线家教网与大学生勤工助学联盟联合运作,保障在职专业教师和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名校家教的庞大资源。

    4.网站信息自动处理功能强大,阳光操作,高透明度,教师学员可以在网上看到完整的家教信息,从而双向自由选择。教员做家教网上注册后便可订购家教信息,查询家教记录等,发布、更新简历,机会更是倍增。

    5.教师先试教,学生满意后家长再付费,让家长没有任何经济风险

综 检

合 索

教员编号:  
 
当前位置:首页 >峡
天问一号,问鼎火星
发布时间:2020-9-11 阅读:3819

天问一号解析
点火、奔火、探火……今天,火星“火”了!
7月23日,随着文昌航天发射场上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腾空而起,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正式启航,载着中国人的“探火梦”,向着星际未知、宇宙本源,不懈求索、勇敢逐梦。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对宇宙千百年来的探索与追问,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梦想。从古代诗人屈原发出的《天问》,到如今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太空探索无止境,伟大梦想不止步。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新闻发言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彤杰表示,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工程目标是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同时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
“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主要是实现对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的研究。”刘彤杰说。
我国火星探测作为开放性科学探索平台,包括港澳地区高校在内的全国多地研究机构积极参与研制过程,并与欧空局、法国、奥地利、阿根廷等组织和国家开展了多项合作。
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立项,由国家航天局组织实施,具体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为工程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运载火箭系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探测器系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组织实施发射、测控。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抓总研制地面应用系统,负责科学数据接收、处理、存储管理等工作。



“天问”之名从何而来?
火星,这颗古称"荧惑"的红色星球,在漫长的岁月中与地球"相伴而行"。从秦始皇忧思"荧惑守心"到祖冲之推算五星会合周期,这颗红色星球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天问一号的名字,来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先生的诗歌集《楚辞》中的名篇《天问》。
2020年4月24日,今年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系列”,以“揽星九天”作为工程的图形标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为“天问一号”。
征名系统终端显示,武汉市一家公司的党建与人力资源部政宣室主任何怀德,第一个提交了“天问”这个名字。
“楚国诗人屈原在长诗《天问》中提到170多个问题,有关天地、自然、历史、人生等,向天发问,大气磅礴,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用作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名字再合适不过。”何怀德说,“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不断创新永无止境。

天问一号发射现场,为什么选在七月发射?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最大亮点是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即一次完成“绕着巡”。这在人类火星探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考虑到风险、成本等因素,地球航天器到火星的最佳路线为1925年提出的“霍曼轨道”。即通过火箭的运力把探测器送入轨道,让探测器飞着飞着自然而然和火星“相遇”。由于地球和火星公转速度差异,每隔26个月会接近一次,此时叫做火星冲日。根据观测,2020年10月中旬正是最近的一次火星冲日。
据航天专家介绍,最近“霍曼轨道”形成时间为2020年夏,所以近期各国火星探测计划均集中在这个时间段。

赴火星要经历这几道难关
顺利升空之后,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开启7个月的"长途跋涉",在地面测控系统的支持下,经过4次中途修正和1次深空机动修正飞行路径,逐渐飞近火星,在近火点实施制动,被火星捕获,成为火星的人造卫星。
火星捕获是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风险最高、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在火星探测器从地球飞向火星的过程中,能够被火星引力所捕获形成环绕轨道的机会只有一次。
随后,探测器进入火星捕获轨道,经过轨道调整进入停泊轨道并运行约75天,完成着陆巡视器预选落区的预探测和进入点位置调整动作。在确认满足着陆条件要求后,将进行降轨控制,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分离结束后,着陆巡视器进行火星大气进入段的飞行,火星环绕器则进行升轨机动,返回到停泊轨道,下一步进入中继轨道。
着陆巡视器在进入、下降与着陆过程中,要在数分钟内将时速从近2万千米降低到零,也就是著名的“恐怖7分钟”。这过程中电磁信号是完全被屏蔽掉的,要完全依靠着陆器的自身本事。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伟表示,这需要融合多种减速手段才能实现,包括气动外形、降落伞和反推等,也需要自主导航控制技术来保证。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说,每个环节都必须精准无误,其难度不亚于“在巴黎打一个高尔夫球要落到东京的一个洞里”。

抵达之后三大任务:绕落巡
探测火星是人类太空飞行中最具挑战性的壮举之一。有数据显示,自1960年到今年7月初,人类已实施火星探测活动达44次,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务仅有24次,其中着陆任务17次,成功仅8次。在业界,火星被称为“探测器坟场”,其探测难度可想而知。
“天问一号”经过地火转移段、火星捕获段、离轨着陆段、中继通信段及科学探测段,飞行超过4亿公里,过五关斩六将,预计明年2月份最终抵达火星并开展科学探测任务。如果顺利实施,我国将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步走”。按照国家航天局的说法:将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从名篇《天问》到天问一号任务,从屈原忧思到火星探测,千百年来,中国人漫长的求索之旅终将梦圆。在不久的将来,天问一号探测器将登陆火星,完成前无古人的创举。


天问一号时评
01天问一号”出征,探索浩瀚太空永无止境
(来源:长城评论)
向着火星,出发!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任务)。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探索浩瀚太空永无止境。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工程目标是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同时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火星探测取得的重大进展,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实现了新的里程碑。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纵观世界航天史,人类似乎对火星“情有独钟”,这不仅缘于探索火星能够帮助人类更好了解行星和宇宙演化,更缘于它能够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前沿知识。
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世界各国共实施40余次探火活动,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务仅有24次。而中国在火星探测领域尚属“新手”,“天问一号”要一次性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应对种种未知的风险,难度可想而知。
当前正值火星探测窗口期,“天问一号”带着中国人对星辰大海的探索,将经历7个月左右的长途跋涉,到达火星并开展环绕和巡视探测。尽管7个月、最远4亿公里的长途布满荆棘,但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任何险阻都无法阻挡我们探索太空、认识太空的梦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回望半个世纪的太空征程,从卫星发射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在无数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下,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历程,众多“高大上”的科技成果,诸如航天育种、GPS、方便面蔬菜包、运动鞋气垫、尿不湿等等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而这异常艰辛的攻坚之路背后正是中国航天精神的接续传承,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于自主创新的不懈追求,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力量。
近年来,世界大国纷纷放眼“星辰大海”,制定多样的太空探索计划。从实践不难看出,航天科技的发展,既可以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还可以推动与其他国家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太空竞争的日益激烈也时刻鞭策着我们要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对宇宙千百年来的探索与追问,越是难走的路越要走一走,越要迈得更坚实。


02天问探火因穷理而不凡
(来源:新华时评)
7月23日消息,今天(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向着浩瀚苍穹出征了!尽管7个月、最远4亿公里的长途布满荆棘,但任何险阻都无法阻挡我们对未知的渴求。人类文明屡因断惑而进步,天问探火将因穷理而不凡。
孔孟之道,首求断惑。然欲断惑,则必先证得大宇宙之唯一真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华夏祖先就曾提出有关火星的猜想,而后,几乎历代王朝都设有专司天象的官方机构。先秦时期,著名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写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天问》长诗,体现了古时可贵科学精神的萌芽,也给予了今时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以命名的灵感。天问奔火,肩负了祖先的重托,接续着科学的求索。
翻开人类历史,火星探测共40余次,成功24次,通关概率仅一半左右。航天专家说,探测长路挑战重重,即便一粒微小的尘埃都可能对航天器构成巨大考验。然而,人类最可贵的精神就是断惑,身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求知欲超过一切。
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问一号”将载入史册:于中国,它是国家航天科技走向更远深空的里程碑,开启了国人对地球之外一颗行星的深入探索;于世界,它意味着国际太空探索再添生力军,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认知将进一步深化。
火星的形貌与地质构造如何?哪里有水冰分布?大气环境与表面气候怎样?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如何?……这些都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即将研究的重点科学问题。然而,天问穷理的深意远不止于此。
实践证明,深空探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是非凡的。尿不湿、脱水食品、太阳能电池都曾是航天领域“高大上”的尖端科技,而今,这些应用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天问探火,是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迈出这一步,我们将亲证宇宙实相,穷理而达本;坚持走下去,我们将创造更大福祉,推动人类进步。

03天问奔火勇敢逐梦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这次逐梦,迈出了我国自主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浩瀚星河,国人最熟悉的还只是地球的卫星——月球。走出“地月系统”,探测与地球更像的行星——火星成为国人志在必得的梦想。2016年1月,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经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工期”仅4年,“立志”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齐步走。
这次逐梦,承载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决心。历史上,人类总计开展过40余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24次,且多以火星高空环绕、飞越探测居多。面对仅有约50%的成功几率,中国航天人勇敢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超高难度探险路:这一次,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应用性发射,把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这一次,“天问一号”探测器计划一次性完成绕火观测、着陆火星、巡视勘测三项任务,将轨道飞行器、着陆器和火星车同时送上天;这一次,13部用途各异的顶尖科学仪器将对火星开展全方位研究。
这次逐梦,寄托着人类携手探索未知、共拓家园的美好希冀。人类一直希望为子孙后代拓展下一个生存家园。为了早日如愿,多国纷纷各展所长:7月20日,阿联酋“希望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虽没有落火计划,但独特的轨道和载荷将得到前所未有的火星大气数据,填补人类认知空白;而今,中国奔火启航,将对火星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逐一探测,为人类建立对火星更加全面而基础的认识;不久后,美国“毅力号”火星车计划再次巡火,用最新探测仪器,采集火星岩石土壤样本并拍摄高分辨率3D照片。人类探索火星的步伐更加坚定……
宇宙如何起源?火星是曾经的地球还是未来的地球?人类下一个生存家园会是火星吗?各国携手火星探险,都是为了找到更确定的答案。
探火因勇气而不凡,人类因穷理而进步。尽锐出战的火星先遣队们,向着真理的光芒奋力奔跑吧!愿:行之所至,梦想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