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十余年积淀,规模运作,兼并重组,强强联合。 |
新时代北斗精神 |
发布时间:2020-9-14 阅读:4491次 |
新时代北斗精神 新时代北斗精神解析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是我国攀登科技高峰、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是我国为全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战略成果,凝结着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心血,饱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本色,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仰望星空、北斗璀璨,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 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 从无到有从中国到亚太再到全球的卫星导航覆盖 这条追梦之路中国走了26个春秋 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 人类梦想追逐到哪里,就希望时空定位到哪里。人类脚步迈进到哪里,就希望导航指引到哪里。7月31日,源自中国的北斗系统迈入为全球定位、导航的新阶段。在这个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在中国智慧、中国坐标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中国精神呢? 深邃夜空,斗转星移。北斗星,自古为中华民族定方向、辨四季、定时辰。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北斗”命名,恰如其分。昔有指南之针,今有北斗导航,这是中国智慧遥隔时空的接力。 从2000年10月第一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到今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完成部署,20年来,44次发射,中国先后将4颗北斗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三号组网卫星送入太空,完成全球组网,为世界贡献全球卫星导航的“中国方案”。 北斗系统是党中央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时政新闻眼》梳理发现,习近平不仅在2014年、2016年、2018年三届两院院士大会上“点赞”北斗导航,还先后两次在新年贺词中介绍北斗导航的进展。从2019年贺词中“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到2020年贺词中“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再到今年7月31日建成开通,北斗系统“瓜熟蒂落”。我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国之大器,利国惠民。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修建,是北斗为复杂地形地貌实现高精度定位、精确标绘。今年5月,中国登山健儿再登珠穆朗玛峰峰顶,同样以北斗数据为主。北斗的创新应用还体现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领域。2035年前,北斗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航天人的“造梦”接力 今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前夕,孙家栋等11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信心。他们很快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信中说,“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 孙家栋是“两弹一星”元勋、“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工作负责人,后来又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建设任务,以及北斗三号立项和论证。孙家栋院士还是绕月探测工程技术总负责人。 7月31日,91岁的孙家栋院士坐着轮椅来到人民大会堂。这是一年之后他和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的再次见面。去年9月,孙家栋荣获国家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2015年,杨长风接替孙家栋院士担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带领团队继续为航天梦奋斗。 仰望星空、北斗璀璨,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凝结着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心血,饱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本色。 为何要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 在参观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览展示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 △北斗一号、二号、三号分别于1994年、2004年、2009年启动建设。 什么是新时代北斗精神?当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指出,要大力弘扬“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为什么要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这一精神的每一层面都饱含时代意义。 自主创新 中国始终坚持自主建设、发展和运行北斗系统。研制团队首创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总书记多次谆谆告诫:“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 开放融合 北斗系统鼓励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倡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就在三天前,习近平在向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致贺信时说,十多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充分证明,开放交流是探索科学前沿的关键路径。 万众一心 习近平指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2014年6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 追求卓越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这是北斗系统的发展理念。北斗三号卫星采取了多项可靠性措施,使卫星的设计寿命达到12年,达到国际导航卫星的先进水平。2018年5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寄语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灿烂星空,北斗闪耀。中国“星网”,导航全球。 新时代北斗精神,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铸就闪亮的精神坐标。 新时代北斗精神优质时评 01北斗闪耀太空科技闪耀世界 8月3日,国新办就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等情况举行发布会。发布会上介绍到,工程建设提前半年完成,彰显中国速度;系统功能强大性能一流,展现中国品质;综合效益显著成果丰硕,凝结中国智慧;打造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再续中国创造。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北斗”命名的中国自主研发的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最新成果,更是中国科技实力的标志性大事、喜事。 中国北斗,照亮科技强国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开通,是我国的又一国之重器。从1994年北斗一号工程启动以来,历经一代代航天人二十多年的自主研发、攻坚克难,终于实现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北斗梦”。由55颗卫星构成的北斗导航系统,创造了世界导航系统的几个之最,中国北斗既是目前全球卫星数量最多的系统,也是定位精度最高、速度最快的系统,强大的性能极大提振了民族的精气神。值得一提的是,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不仅向世界展现了一流的中国品质和科技的雄厚实力,更照亮了不懈奋进的科技强国之路。 中国北斗,造福世界的“中国星”。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所以受到世界的关注与喝彩,其意义就在于能够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从项目合作上来看,北斗已经先后与俄罗斯、欧洲、缅甸、新加坡、柬埔寨、泰国等国家进行合作,运用该系统建设智慧城市和提供服务。在应用领域上,中国北斗正在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无论是在交通运输、救灾减灾,还是在农林渔业、水文监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运用价值,不仅可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能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可以说,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中国北斗这颗“中国星”正在成为惠及全人类的“福星”。 北斗闪耀太空,科技闪耀世界。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中国科技的一张靓丽名片。瞻望未来,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必将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中国的独特科技力量! 02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铿锵有力地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北斗七星,古时候曾被人们用来判断季节,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如今,以北斗命名的中国自主研发的导航系统,走向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时代舞台。 中国的北斗。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北斗系统建设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我超越的建设发展之路。北斗一号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建立起国际上首个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北斗二号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而北斗三号建立了器部件国产化从研制、验证到应用一体化体系,彻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北斗导航系统完全是自主创新、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可控,是响当当的中国创造。 世界的北斗。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一开始便是北斗系统的追求和担当。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人缔结的,却是归于全世界、全人类。如今的北斗,已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相关产品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俄罗斯的电力巡线,缅甸的土地规划、河运监管,老挝的精细农业、病虫灾害监管,文莱的都市现代化建设、智慧旅游,印度尼西亚的海上集成应用,都有北斗系统深度参与和积极贡献。中国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北斗开放实验室、举办北斗技术与应用国际培训班,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开放的姿态让北斗系统更好地服务全球。 一流的北斗。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由55颗卫星组成,是目前全球卫星数量最多、定位精度最高、定位速度最快的导航系统。近年来,北斗系统先后与GPS、伽利略、格洛纳斯建立了兼容共识基础上的合作机制。提供精准时空服务,是北斗的基本功能,也是北斗的“独门绝技”。国际民航组织认可北斗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星座之一,支持北斗三号全球新信号的首个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已发布,首个北斗船载终端检测标准已由国际电工委员会向全球公布,国际海事组织认可北斗系统为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国际搜救组织正在对北斗三号搭载的搜救载荷开展标准文件制定和入网测试……近年来,中国北斗积极融入世界事务,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可靠的服务。 仰望星空、北斗璀璨。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上,散发出更耀眼光芒。 【为什么要拼命研发北斗,被逼急了!】 心有定数,便不再迷路。 (一)1983年,大韩航空007号航班,从纽约起飞后,离奇迷航至苏联上空。 天色昏暗,苏军射击警告,客机并未察觉,在即将飞离苏联领空时,被导弹击落。 消息传出,举世震惊,冷战阴云正浓,美苏强压怒火,等待黑匣子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客机闯入领空是因地磁导航故障。同年,美国总统里根决定将建设中的GPS系统,开放全球民用。普通民众第一次可清晰知道,自己身在星球何处。 两年后,中方负责人卜庆君参加美国GPS研讨会,归国后却另有忧虑。研讨会上,美方明言,特殊情况下将采取三重措施:降低精度、关闭区域甚至更换通信编码。因不可受制于人,卜庆君拜访中科院院士陈芳允,商讨中国的卫星定位系统。陈芳允毕业于清华,抗战时执教西南联大,留洋时设计过世界第一部海用雷达,归国后研发过第一颗卫星,七十年代曾提出卫星定位“灯塔”计划,但无奈搁浅。美国GPS定位用四星测距,为节约,陈芳允设计出“两星定位”方案,然而受限于八十年代国力,计划再度尘封。老人无奈写诗,“人生路必曲,仍须立我志”。卫星定位再成焦点,已是九十年代初。1990年夏天,美国GPS系统第8颗卫星发射当日,海湾战争打响。多国部队穿越茫茫沙海,伊军茫然无措,伊拉克战俘称,“我们从来不敢进沙漠,在那会把自己丢掉”。因为天空上的星辰凝视,海湾战争中,伊军伤亡超10万,而美军阵亡仅146人。精确制导的导弹,可以准确钻入前一枚炸出的缺口。尚未成熟的定位系统,主宰了战争,也摇动着世界的天平。 1993年,中国货轮银河号,遭美方质疑运有违禁化学品。美方关闭了所在海域GPS信号,货轮无奈在印度洋上漂流了33天。 第二年,中国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建设。九年前的“两星定位”,成为北斗一号主方案。最开始没卫星,项目组从其他两个卫星计划中,腾挪出两颗备用卫星。 1995年,卜庆军去哈工大招人,博士生应聘时都问了两个问题:待遇多少?能解决住房吗? 当时,广州一企业正在校招,月薪五千,提供住房。最终,卜庆君连一名博士生都没招到,只有四、五名本科生愿意前往北京。几经周折后,团队终有雏形。 科学家们为北斗设计了两个新功能,一个是让迷途中人可以发120字短讯求助,一个是让用户5秒之内获得导航反馈。2000年10月,北斗首星发射,一个多月后,第二颗北斗卫星也被送入太空,中国成为美俄后,第三个建成卫星导航的国家。2002年,欧盟发起“伽利略”卫星计划,彼时,中方遇技术瓶颈,欧盟缺研发基金,双方决定联手开发。然而,蜜月苦短,2006年,中国突然被排除在项目之外,决议不让表态,资料不让浏览,技术不被告知,欧洲媒体称“中国人感到被严重利用甚至是羞辱了”。 中国开始独立研发北斗。此时星空之上,卫星导航黄金频段已被美俄占去,只余一小段频率资源,国际电联约定:卫星先到者先得,且过期作废。过期期限设在2007年4月17日。2007年4月11日,北斗二号首颗卫星,随火箭进入发射架。然而发射前忽出故障,团队紧急抢修3天3夜。4月14日凌晨4时11分,火箭终于升空,卫星开始变轨调整。4月16日晚8时,卫星信号从两万公里外的太空传回,此时距频率失效仅剩4小时。 现场一片欢腾,那些常年沉默的人,放声哭笑。人群中没有陈芳允,老人早在2000年北斗一号首星发射前数月,因病辞世。晚年,他一直住在黄寺大街大院宿舍内,家中只有简朴家具和一台不大电视,见客所言,皆是卫星,有时谈至深夜,水泥小楼外满天星辰。 他年轻岁月,在西南联大执教时,那一代人,都爱唱那首《毕业歌》: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二)与欧盟转为竞争对手后,北斗遭遇的第一重考验,就是原子钟。卫星在太空定位,主要用时间计算空间,卫星里的原子钟,决定着测距精度。 此前,瑞士一家公司承诺出口原子钟,但被要求必须比伽利略所用的,低一个数量级精度。北斗转为独立研发后,瑞士公司忽然终止合作,原子钟只能自造。北斗团队中那群沉默的科学家,开始了无数日与夜。最终,中国自研原子钟成功,300万年仅误差1秒,部分指标已超越GPS和伽利略系统。 北斗遭遇的第二重考验,是建设海外地面站。 因地缘政治,中国很难仿效美国GPS,在全球建立地面站。北斗团队为此发明了星间链路,让卫星互联,只要有一颗卫星在中国领空,所有卫星便能通过它,联系到国内地面站。星间链路一个关键技术方案,提出者康成斌,当年只有29岁。北斗科学家将这项技术形容为“让宇宙中的两颗尘埃私聊”。 无穷的挑战贯穿漫长的岁月,而作为人造星辰,北斗还需应对苍穹一怒。北斗系统中,每一颗卫星都有既定位置,也因此有指定发射窗口。有时遭遇雷雨,亦要冒险发射。2011年7月,北斗第9颗卫星发射,发射前半小时,西昌电闪雷鸣,时间在惊雷中流逝。 发射窗口关闭前5分钟,雷电短暂间歇,火箭趁机升空,升空数十秒后,雷击再现。 比惊雷更难捱的还有时间的风浪。北斗一支合作团队,曾连续十年,出海搜集数据。风浪无止无歇,大洋无边无界。漫长的时间,总能识别人心。 2007年,北斗二号卫星发射后,从清华前往斯坦福留学的博士生高杏欣,破解了北斗卫星上的民码编码。2009年,有论坛发布消息称“清华女生破解北斗送给美国”,一时舆论哗然。 几年后,流言不歇,北斗团队中的80后女生,年轻的博导徐颖,参加一科普演讲时,谈起此事。她说,实际上清华女生只破译了没有加密的民码信号,并无难度,而且2012年中国已公开了民码格式。而除了民码之外,北斗还有军码,徐颖说:如果想破解军码系统,我们建议更简单的方式。那就是造时空穿越机,穿越回北斗军码设计的时候,在旁边偷听好了。 演讲视频当年播放量超两千万,徐颖被网友称为北斗女神。她浑不在意,她说她只是北斗普通一员,茶杯里泡着枸杞,压力大也会买买买,偶尔也有中年危机。她和他们,只是心有定数,便不再迷路。 (三)2008年,汶川地震,震中映秀一度音信断绝。地震20余小时后,第一支部队突破死亡线,进入映秀,借助北斗,发出百字短讯,这是震中传出的第一条消息。此后,指挥部紧急调配了1000多台北斗终端,救援部队借此发送了74万条短讯,字字千金。这是北斗首次登上公众舞台,此后数年,北斗巡视山河,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在上海,它记录所有公交车轨迹,提供实时到站预报;在伊犁,它精确引导拖拉机,每千米播种作业偏差不超2.5厘米。在青海,它守护着藏羚羊迁徙路线,看着藏羚羊穿越长夜昏晓,穿越无人之地。在东南沿海,当地渔民已有歌谣:出海一拜妈祖,二拜北斗。渔民们放弃了传统的GPS,大海上只知经纬意义不大,而用北斗,遭遇危险时,可互相预警。这只是开始,最近数月,北斗定位标绘了武汉火神山,遥感重测了珠穆朗玛峰,并帮监管部门找回了屡屡消失的獐子岛扇贝。徐颖说,北斗如水、电、公路一样,是国家基础,“北斗应用只受想象力的限制”。 巡天的北斗已完成了最初的梦。它已有7亿终端,成为130个国家默认导航系统。在泰国,超2000万辆摩托车管理,依靠北斗定位。 今年6月23日,北斗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最后这颗卫星被昵称“吉星”。至此,中国耗时26年,投入超120亿美元,总计将59颗人造卫星送入苍穹。 苍穹之下,那群造星星的人,参与人数超30万,目前队伍以80后,90后为主,平均年龄31岁。 他们沉默少言,穿越了三个时代,世事百幻,心志如一。北斗发射完成后,媒体采访团队工程师,他冷静陈述,但说着说着,无声流泪: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做,就是沉默地做,哪怕看不到尽头,也要坚持做下去。 这个时代,变化的故事已经太多,但令人尊敬的,终究是不变的故事。……无数个仲夏夜,一代代幼童仰望星空,第一次分辨银河,第一次看到北斗。星星的故事诡秘神奇,唯有北斗,关乎的是实用的生存。他们的人生前路,迷宫连环无尽,而走出迷宫,终须不变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