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十余年积淀,规模运作,兼并重组,强强联合。 |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
发布时间:2024-12-2 阅读:1497次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Ⅰ卷(共40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隅yǔ 百舸gě 柔荑yí 挥斥方遒qiú B. 憎恨zēng 讪讪shàn 楔入xiē 羽扇纶巾guān C. 着恼zháo 间关jiān 句读dòu 钿头银篦bìn D. 吐哺tǔ 守拙zhuó 红绡shāo 呕哑嘲哳zháo 【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城隅”的“隅”应读yú,“柔荑”的“荑”应读tí; C.“间关”的“间”应读jiàn,“钿头银篦”的“篦”应读bì; D.“守拙”的“拙”应读zhuō,“红绡”的“绡”应读xiāo,“呕哑嘲哳”的“嘲”应读zhāo。故选B。 2. 下列选项中所有词语的字形全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张皇 羇鸟 雕栏玉器 灰飞湮灭 B. 吹苼 罅隙 轻拢慢捻 金戈铁马 C. 墙橹 憔瘁 催眉折腰 不勘回首 D. 分檗 峥嵘 雄资英发 舞榭歌台 【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羇鸟”的“羇”应写作“羁”,“雕栏玉器”的“器”应写作“砌”,“灰飞湮灭”的“湮”应写作“烟”; B.“吹苼”的“苼”应写作“笙”; C.“墙橹”的“墙”应写作“樯”,“憔瘁”的“瘁”应写作“悴”,“催眉折腰”的“催”应写作“摧”,“不勘回首”的“勘”应写作“堪”; D.“分檗”的“檗”应写作“蘖”,“雄资英发”的“资”应写作“姿”。故选C。 3. 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__________。(2)在理论和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__________,不敢越雷池一步。(3)生命诞生以来,简单与复杂并存,繁盛与灭绝交替,奏响了一篇篇__________的演化乐章。(4)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__________、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A. 慷慨大度 亦步亦趋 跌宕起伏 技进乎道 B. 宽宏大量 东施效颦 跌宕起伏 精益求精 C. 宽宏大量 亦步亦趋 一波三折 精益求精 D. 慷慨大度 东施效颦 一波三折 技进乎道 【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1)慷慨大度: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不吝啬,毫不吝啬地捐献财物帮助人。宽宏大量:形容人的度量很大,待人宽厚,能容人容事。语境说的是面对单纯的香雪,“耍滑头”“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化,不再计较价钱,可用“慷慨大度”。(2)亦步亦趋:比喻没有主见,处处追随模仿。东施效颦:比喻盲目地胡乱模仿,效果适得其反。此处是说“跟在权威后面”,应使用“亦步亦趋”。(3)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或故事情节的曲折。一波三折:比喻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比喻事情进行中的变化很多。语境“简单与复杂并存,繁盛与灭绝交替”“演化乐章”,应用“跌宕起伏”。(4)技近乎道: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进一步前进便接触到了“道”,即天地规律。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还求更好。语境与“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并列,应用“技近乎道”。故选A。 4. 下面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到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诗》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对内容的分类,而赋、比、兴则是对表现方法的归纳。 B. 汉武帝时专门成立了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乐府。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称之为“乐府诗”。乐府诗在东汉时期达到了成熟的阶段,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C. 《古诗十九首》见于梁代萧统编选的《文选》,是汉末佚名诗人所作十九首古诗的合称。这些诗歌多出于中下层文人,再现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思想大转变的真实状况。 D. 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内容一般分为上下两阕。宋词基本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类。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答案】B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B.“乐府诗在东汉时期达到了成熟的阶段,被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错,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故选B。 5.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艰难苦恨繁霜鬓(极,表程度) 栗深林兮惊层巅(认为……战栗) B.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损伤)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状况) C. 去来江口守空船(回来) 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D 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 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栗:使……战栗。句意: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B.损:极,表程度很深。句意:枯萎,凋零殆尽,如今还有谁来采摘? C.来:语气助词。句意:(商人)离开,(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故选D。 6. 下列选项中对典故内容和使用典故的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周公吐哺:相传周公曾在吃饭时屡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迫不及待地接见贤才。曹操在《短歌行》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自己求贤心切,愿意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 B. 杜鹃啼血:传说古蜀国的望帝禅让后化为杜鹃,昼夜啼叫,直到啼出血来才停止。常用于形容哀痛到了极点。白居易在《琵琶行》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环境的艰苦和内心的痛苦。 C. 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曾远征匈奴,封狼居胥山而还。《永遇乐》在这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刘义隆向霍去病学习的壮志,暗示南宋朝廷也应该像刘义隆一样坚定地北伐。 D.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战国时期赵王想重新启用年老的廉颇,于是派人去查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表示自己尚可大用。辛弃疾在《永遇乐》中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还想为国征战、以身报国的豪情。 【答案】C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暗示南宋朝廷也应该像刘义隆一样坚定地北伐”错,《永遇乐》运用该典故,是借宋文帝是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提醒南宋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故选C。 7. 下面对加点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 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 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 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 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①“师”,名词,老师; ②“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③“师”,名词,老师; ④“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 ⑤“师”,名词意思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⑥“师”,名词做动词,学习; ⑦“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 ⑧“师”,名词做动词,学习; ⑨“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故此题答案应B项。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 D. 则群聚而笑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那管他出生年月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流传很久了! B.介词,对于。句意:对于自身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辱。/介词,表被动。句意:(子蟠)没有被世俗局限,跟从我学习。 C.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句意:他们懂得道理自然比我早。/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语气。句意:大概都出自这个原因吧。 D.连词,表修饰。句意:(士大夫)就聚集起来嘲笑他。/连词,表承接。句意:把书交给他并教习句读。故选 A。 9. 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省略句)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被动句)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答案】C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省略句。应为“吾从(之)而师之”。句意:生在我后面,如果他领会道理也早于我,我也跟随他把他当作老师。 B.判断句,“……者,……也”判断。句意: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C.错误。应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故选C。 10.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而从本质上说,辛弃疾又是一个绝对合格的文人。他和投奔到金国的党怀英同时师事亳州的刘岩老,二人都在文学史上留有大名。 ②这就是辛弃疾在历史上威武雄壮的出场,可谓气势不凡。 ③和其他词人都不同,辛弃疾是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的。 ④二十一岁起兵抗金,并曾率领五十多人于万军之中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率部千里归宋。 ⑤当时的南宋朝廷,对他也是极为赞赏的,“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⑥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不但在文人中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戎马一生的将军之中,也不算多见。 A. ①③④⑥⑤② B. ③④⑤⑥①② C. ④⑥③⑤②① D. ③④⑥⑤②① 【答案】D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做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一一试排一一连读一一微调。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确定内容上的前后照应。这段文字讲的是辛弃疾传奇的英雄经理和诗词创作的关系。本题为客观题,可先观察选项,采用首句确定法排序。比较①③④哪个应该作为首句,③中说辛弃疾“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有开启话题的作用,应作为首句,可排除A项、C项。再看B、D两项,⑤中有“也是”一词,应放在第⑥句后,排除B项。故选D。 【点睛】 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二、默写。请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每小题1分,共20分。 11. 完成默写。 (1)《沁园春·长沙》表现同学少年写出激浊扬清文章,蔑视大军阀大官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雨从头上湿到胛。____________,低头折腰只不答。(杨万里《插秧歌》) (3)曹操借用《诗经·郑风》中的诗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4)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5)《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点明诗人辞官归田的根因。(陶渊明《归园田居》) (6)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__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下来。______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9)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10)一曲终了,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景物描写侧面写出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感染力之强。(白居易《琵琶行》) (1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叱咤风云的豪杰,向下阕过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气势如虹战功赫赫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4)____________,冷冷清清,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15)爱而不见,____________。静女其娈,____________。(《诗经·邶风》) (16)____________,兰泽多芳草。____________,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 (17)《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抽象的“愁思”形象化、具体化。(李煜《虞美人》) (18)秦观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胜过人间凡俗之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鹊桥仙》) (19)《师说》中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丑态:“士大夫之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0)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韩愈《师说》) 【答案】 ①. 激扬文字 ②. 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 笠是兜鍪蓑是甲 ④. 唤渠朝餐歇半霎 ⑤. 青青子衿 ⑥. 悠悠我心 ⑦. 榆柳荫后檐 ⑧. 暧暧远人村 ⑨. 少无适俗韵 ⑩. 性本爱丘山 ⑪. 半壁见海日 ⑫. 空中闻天鸡 ⑬. 霓为衣兮风为马 ⑭. 虎鼓瑟兮鸾回车 ⑮.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⑯.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⑰. 冰泉冷涩弦凝绝 ⑱.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⑲. 东船西舫悄无言 ⑳. 唯见江心秋月白 ㉑. 乱石穿空 ㉒. 惊涛拍岸 ㉓. 江山如画 ㉔. 一时多少豪杰 ㉕. 金戈铁马 ㉖. 气吞万里如虎 ㉗. 寻寻觅觅 ㉘. 凄凄惨惨戚戚 ㉙. 搔首踟蹰 ㉚. 贻我彤管 ㉛. 涉江采芙蓉 ㉜. 采之欲遗谁 ㉝. 问君能有几多愁流 ㉞.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㉟. 金风玉露一相逢 ㊱. 便胜却人间无数 ㊲. 曰师曰弟子云者 ㊳. 则群聚而笑之 ㊴. 闻道有先后 ㊵. 术业有专攻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激扬、侯、笠、兜鍪、蓑、渠、霎、衿、荫、暧暧、壁、霓、鸾、啸、涩、幽、唯、戈。
Ⅱ卷(共110分)三、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承包方舱医院,中医成主力军。随着确诊患者越来越多,专家建议建立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中央指导组采纳了这个建议。我们就组建了第一支中医医疗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的209位中医专家组成,进驻江夏方舱医院,对里面轻症普通型患者主要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病人退热时间、痊愈时间明显缩短,轻症转重症比率明显降低,同时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也显著提高。取得经验后,最后十几所方舱医院近万名患者几乎都在使用中药了,覆盖率达到95%。随着最后一批患者走出方舱,运行了26天的江夏方舱医院于3月10日下午贴上封条,宣布休舱。重症辅助治疗,也能力挽狂澜。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生命支持至关重要,中医也能发挥辅助作用,虽是辅助有时也不可或缺。如有的病人氧合水平比较低,血氧饱和度波动。这种情况下,尽早使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服独参汤,往往一两天后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就稳定了,再过一两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有的病人上了呼吸机,但人机对抗,患者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影响氧疗效果,此时采用通腹泄热的承气汤类方药,一两剂药大便泄通,胀满消除,氧疗效果明显提高。炎性因子风暴,加重炎症反应,使用清热凉血的血必净注射液对控制炎性反应综合征有明显作用。有些患者肺部感染控制不佳或吸收慢,加注热毒宁、痰热清注射液,就可以和抗生素起到协同效应,很多病人这样被治愈了。现在武汉包括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重症病人也开始中西医联合会诊,较多患者使用了中西结合治疗。(选自张伯礼《中医药抗疫可全程发挥作用》)
材料二 我们在救治中使用中成药也不是仅仅凭经验,而是以科技为支撑,具有临床针对性的。目前我们收集已上市抗流感、抗肺炎中成药65种,完成了中成药组分制备、虚拟筛选结合体外评价、细胞因子风暴细胞模型和抗肺纤维化细胞模型建立等工作。通过研究发现:连翘败毒片、芎菊上清丸、清瘟解毒片等对于抑制冠状病毒具有较好的效果:清金止嗽化痰丸、痰热清胶囊、清热感冒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抗细胞因子风暴作用较好:清瘟解毒片、清喉利咽颗粒、六神丸、八宝丹、清金止咳化痰丸等具有较好的抗肺纤维化作用。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再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作为参考,中医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治疗新冠肺炎。同时我们也在利用国家科研平台开展新药研发。我们利用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活性筛选研究,目前从中药组分库数据库中采集2691条化学成分信息,围绕3CLpro,PLpro,RdRp,Spike靶点进行虚拟筛选。联合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开展体外活性验证,通过研究发现黄芩、桑叶、诃子、菊花、头花蓼、紫苏叶、金银花、木通、白茅根、车前草等具有较好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其中还发现了具有强活性的组分化合物。另外我们也对在临床上具有明确疗效的宣肺败毒颗粒进行了基础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该方主要化学成分调控的286个关键靶标和21条通路,包括调控28个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基因、68个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活化相关基因以及17个肺部损伤相关基因,具有避免或缓解细胞因子风暴,多靶点保护肺脏等器官的作用。按照新药研究要求,完成了该方颗粒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采用高载药量颗粒剂制剂技术,实现载药量高达80%,充分保留处方有效成分,并完成了三批中试和中试产品稳定性考察。以上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科研攻关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选自《科技支撑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医学界认为奥司他韦(达菲)是首选药物,但其价格昂贵且储备量不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国内一流中西医科研单位和数百名中西医专家组成北京攻关课题组,对有效中药进行筛选与评价。经过多轮研讨和临床实验,最后专家们将目光聚焦在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这两个古代经典名方上。今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肺炎之际,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1月22日联合发布的诊疗方案的中医治疗部分,仍然重点推荐了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课题组专家们关注的麻杏石甘汤,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已有两千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该方载于《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过敏、抗炎、解热、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而清代银翘散的诞生与麻杏石甘汤又有不同。人们常说“江南多温病”,环境很适合微生物病菌的生存。明代末年以后,江浙医家群体前仆后继,逐渐创造出一个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温病学派。银翘散载于清朝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辩》卷一上焦篇:“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过敏等作用。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产生都有相似的流行病学背景,且都针对外感病,其辨证论治的理论同出一源,但在对疾病产生的原因、病机和治法上却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可以说温病学派是在伤寒学派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课题组专家在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两方的基础上,经反复多次筛选出炙麻黄、生石膏、炒杏仁、浙贝母、知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青蒿、黄芩、薄荷、生甘草等中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药方,同时又采用服用方便的现代颗粒剂型,最后取名为“金花清感颗粒”。(选自《金花清感的前世今生》) 12. 根据材料一,以下对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使用中药治疗的轻症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有显著提高。 B. 对重症患者尽早注射中药针剂,可以使较低的氧合水平尽快提上去。 C. 大便秘结的重症患者采用通腹泄热的承气汤类方药,可以不用呼吸机。 D. 中药注射液与西医抗生素协同使用,可以治愈肺部感染控制不佳的患者。 13. 根据材料二,以下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抗流感和肺炎一类的中成药对治疗新冠肺炎都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B. 用连翘败毒片、清金止嗽化痰丸、清瘟解毒片可以治愈新冠肺炎。 C. 用黄芩、桑叶、诃子、菊花、头花蓼等中草药可以抵抗新冠病毒。 D. 用宣肺败毒颗粒可以修复因新冠肺炎而损伤的呼吸道和肺脏器官。 14. 根据材料二,以下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直接治疗新冠肺炎的一项是( ) A. 中药组分库数据库建设研究 B. 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活性筛选研究 C. 宣肺败毒颗粒方子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D. 颗粒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15. 根据材料三,关于“金花清感颗粒”,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具有麻杏石甘汤解热、镇痛、抗菌、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B. 具有银翘散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过敏等作用。 C. 吸收了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共性而摒弃了这两派不同的地方。 D. 在古代经典名方基础上创造服用方便的现代颗粒剂型新中药。 16. 中医药在现代生活中应该得到更多重视。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述中医药如何才能在医疗领域获得应有的地位。 【答案】12. C 13. C 14. A 15. A 16. ①提高中医药的临床应用率;②使用中成药救治要以科技为支撑;③利用国家科研平台开展新药研发;④研习古籍古方,古为今用。 【解析】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可以不用呼吸机”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有的病人上了呼吸机,但人机对抗,患者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影响氧疗效果,此时采用通腹泄热的承气汤类方药,一两剂药大便泄通,胀满消除,氧疗效果明显提高”可知,文中并没有可以不用呼吸机的表述,选项无中生有。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抗流感和肺炎一类的中成药对治疗新冠肺炎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目前我们收集已上市抗流感、抗肺炎中成药65种,完成了中成药组分制备、虚拟筛选结合体外评价、细胞因子风暴细胞模型和抗肺纤维化细胞模型建立等工作”可知,并不是所有的抗流感和肺炎一类的中成药对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果,选项太绝对。 B.“用连翘败毒片、清金止嗽化痰丸、清瘟解毒片可以治愈新冠肺炎”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一段“通过研究发现:连翘败毒片、芎菊上清丸、清瘟解毒片等对于抑制冠状病毒具有较好的效果;清金止嗽化痰丸、痰热清胶囊、清热感冒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抗细胞因子风暴作用较好;清瘟解毒片、清喉利咽颗粒、六神丸、八宝丹、清金止咳化痰丸等具有较好的抗肺纤维化作用”分析,“连翘败毒片、清瘟解毒片”只是对抑制冠状病毒具有较好的效果,“清金止嗽化痰丸” 的抗细胞因子风暴作用较好,“可以治愈新冠肺炎”说法太绝对。 D.“用宣肺败毒颗粒可以修复因新冠肺炎而损伤的呼吸道和肺脏器官”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二“其中还发现了具有强活性的组分化合物。另外我们也对在临床上具有明确疗效的宣肺败毒颗粒进行了基础研究”分析,材料中没有关于“宣肺败毒颗粒可以修复因新冠肺炎而损伤的呼吸道和肺脏器官”的表述。故选C。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结合“目前从中药组分库数据库中采集2691条化学成分信息”可知,“中药组分库数据库建设研究”不是为了直接治疗新冠肺炎。故选A。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具有麻杏石甘汤解热、镇痛、抗菌、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三可知,麻杏石甘汤“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过敏、抗炎、解热、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选项中“镇痛”“抗菌”等作用不是麻杏石甘汤的。故选A。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承包方舱医院,中医成主力军。随着确诊患者越来越多,专家建议建立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中央指导组采纳了这个建议”“病人退热时间、痊愈时间明显缩短,轻症转重症比率明显降低,同时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也显著提高”分析可知,要提高中医药的临床应用率;结合“我们在救治中使用中成药也不是仅仅凭经验,而是以科技为支撑,具有临床针对性的”分析可知,要使用中成药救治要以科技为支撑;结合“同时我们也在利用国家科研平台开展新药研发。我们利用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活性筛选研究,目前从中药组分库数据库中采集2691条化学成分信息,围绕3CLpro,PLpro,RdRp,Spike靶点进行虚拟筛选”分析可知,要利用国家科研平台开展新药研发;结合“经过多轮研讨和临床实验,最后专家们将目光聚焦在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这两个古代经典名方上。今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肺炎之际,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1月22日联合发布的诊疗方案的中医治疗部分,仍然重点推荐了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经反复多次筛选出炙麻黄、生石膏、炒杏仁、浙贝母、知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青蒿、黄芩、薄荷、生甘草等中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药方,同时又采用服用方便的现代颗粒剂型,最后取名为‘金花清感颗粒’”分析可知,要研习古籍古方,古为今用。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饮酒(其二十)陶渊明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1],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2]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3],六籍[4]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5]。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6]。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注:【1】鲁中叟:指孔子。【2】洙泗:二水名,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3】绝世下:指汉代灭亡以后。【4】六籍:即六经。【5】问津:询问渡口。出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6】头上巾:《陶潜传》载。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着之”。 1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间接抒发诗人的慨叹,既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又统摄全篇。 B. “洙泗”两句,写孔子的弟子放弃了儒家的学说,漂泊到了狂暴的秦朝。 C. “区区”两句,写汉代饱学诗书的长者忠诚勤恳地传授儒家的文化典籍。 D. “终日”两句,写当今社会上人们终日地奔忙,却没有一个人向我请教。 18. 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中指出,陶渊明的诗“言饮酒,未必意真在酒”。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7. C 18. 这句话是说陶渊明的诗写饮酒,未必是真的沉醉于酒中,而是借此别有寄托。本诗中“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表面上是说,要是不痛痛快快地喝酒,就对不起用来漉酒的头巾,实则感叹整个社会的人都丧失真淳,忙于追名逐利,无人再读六经,像孔子一样探寻救世之道。结尾说起饮酒,实乃对世道失望的愤懑无奈之语,暗含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和忧虑。 【解析】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间接抒发”错,开头两句直抒感叹之情。 B.“写孔子的弟子放弃了儒家的学说,漂泊到了狂暴的秦朝”错,“洙泗”两句,写孔子之后礼乐教化中断,世风日下,直到暴秦时代。 D.“却没有一个人向我请教”错误,“终日”两句指世人奔走为名利,治世之道无问津,写出当世士人终日驰车奔走、竞相争逐名利之丑态。故选C。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言饮酒,未必意真在酒”的意思,指的是陶渊明的诗写饮酒,未必是真的沉醉于酒中,而是别有寄托。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是说要是不痛痛快快地喝酒,就对不起用来漉酒的头巾,当时社会上“终日驰车走”,人们汲汲于功名而“六籍无一亲”,这种无耻之世风让诗人感叹整个社会无人再读六经,像孔子一样探寻救世之道,将学术文化与世道人心密切连系;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我亦自恨谬误甚多,不过,世人亦当恕我醉人,写出诗人对当时政治社会之黑暗的失望和无奈,抒发了他对现实社会败坏的愤懑。
五、文言文阅读。 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营垒故基,起盖砦栅②,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以缗钱③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阻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棚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弃疾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逐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④曰:“闭籴⑤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⑥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于信。帝嘉之,进一秩⑦。后以言者落职。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注:①溪峒:旧时对我国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统称。蛮獠:旧时对西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②砦栅:为防御而设的竹木栅栏等障碍物。③缗钱:用绳穿连成串的钱,每串一千文,后来泛指税金。④通衢:大路。⑤籴:买进粮食。粜:卖出粮食。⑥直:通“值”,价钱。⑦秩:俸禄。
19.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之要害,甚备 备:详细 B. 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卒:终于 C. 弃疾雅善长短句 雅:文雅 D. 文成而声始息 始:才 2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美芹十论》献于朝 于是连樯而至 B. 言逆顺之理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 C. 以讲和方定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 D. 其值自减 若鸣其不平 21.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建言的《九议》《应问》三篇和《美芹十论》等文章,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非常有见地,因此促成了和议的施行。 B. 枢密院中有人不喜欢辛弃疾,多次阻挠他的行动,并试图强抢他买来的马匹,辛弃疾据理力争,最终马匹才没有被夺去。 C.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信州太守谢源明部属发生叛乱,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立即将米舟的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 D. 朱熹死时,他的学说被定为伪学,遭到朝廷禁止,以致门生故旧没有人敢为他送葬,而辛弃疾却为其撰写祭文并前往哭悼。 22.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23. 谥号是古代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了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价的文字。辛弃疾被朝廷给予的谥号为“忠敏”。请联系文章具体内容,简要说说他得到这个谥号的依据。
【答案】19. C 20. C 21. A 22. 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责令监管工程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军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 23. “忠敏”即“忠诚奋勉”。他为恢复中原殚精竭虑,写了许多文章论及敌我形势,足见其忠诚;辛弃疾创建飞虎营,遭遇重重困难,却依然不断克服困难,奋勇向前,最终建设好了军队,足见办事奋勉。 【解析】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雅:一向,向来。句意: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故选C。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给;介词,在。句意:美芹十论》献给朝廷。/在这时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 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这件事。句意: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 C.都是连词,因为。句意:因为讲和刚刚成定局。/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 D.代词,它,指粮食;代词,他,代辛弃疾。句意:粮价自行降低。/好像鸣发他心中的不平。故选C。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此促成了和议的施行”有误,原文为“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辛弃疾建言的《九议》《应问》三篇和《美芹十论》等文章,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非常有见地,但是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故选A。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责”,责令;“期”,限期;“坐”,治罪。 【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忠敏”,即“忠诚奋勉”。文中说到“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他为恢复中原殚精竭虑,写了许多文章论及敌我形势,足见其忠诚。从“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阻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可知,辛弃疾克服重重阻碍,终于成功创建了飞虎营,并最终建设好了军队,足见其办事奋勉。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讲和刚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任湖南安抚使。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辛弃疾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两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责令监管工程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军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消了气。当时连续下了几个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辛弃疾问:“需要用多少瓦?”回答说:“二十万。”辛弃疾说:“不用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敢瓦两块,两天不到就备齐了,僚属都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情况借贷钱物给他们,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在这时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拔运米粮救助,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给了信州。皇帝嘉奖了他,给辛弃疾涨了一级俸禄。后来他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结交的人大多是天下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写下“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写在他的两个书斋。朱熹死时,伪学正造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像鸣发他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将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德祐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他为少师,谥号忠敏。
六、名著阅读理解。共17分。
(一)阅读下面的《论语》选章,回答问题。 (1)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2)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论语·里仁》) (3)孔子谓季氏:“八佾④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5)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⑥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注:①里:居住。②德:有德之人。③邻:邻居,此处指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④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⑤造次:急促、仓猝。⑥杇(wū):同“污”,指涂饰,粉刷。 24. 根据上面的第(1)(2)两章,下列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C.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亲近他。 25. 阅读上面的第(3)(4)(5)三章,以下违背仁的有害表现和这三章无关的是( ) A. 违背礼制、违背规矩 B.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发不义之财 C. 言行不一、只说不做 D. 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 26. 阅读上面的第(6)章,其中,“无友不如己者”的“如”字有两种解释,一是“相像”,另一说是“比得上”。你同意哪一种,并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第(1)(2)两章阐述原因。
【答案】24. B 25. D 26. 第一种观点:“如”应解释为“相像”,强调的是要选品德优良的和自己一样,志同道合的人为友。第二种观点:“如”应解释为“比得上”,不要选那些品德比不上自己的人为友,要选择具有仁德、道德的人为朋友,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解析】 【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选择与仁德为邻”与“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错。第一个句子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说明的道理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知”为“智”的通假字,明智。据此,可知B项错。故选B。 【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思想内容的能力。 A.季氏“八佾舞于庭”的行为违背规矩和礼制,是违背仁的有害表现。 B.此则材料谈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意思是“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谈的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发不义之财,这是背离了仁的准则,属于违背仁的有害表现。 C.孔子说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要言行一致,不能只说不做,这是违背仁的有害表现。 D.这三则材料没有涉及“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故选D。 【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不管持有怎样的观点,阐述清楚即可。第①章中认为选择住处要跟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才是明智的。第②章中认为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所以我们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中“如”应解释为“相像”,要选择和自己志同道合并且有道德的人作朋友。也可以认为“如”解释为“比得上”,这里不一定是指才华,一定是指向道德、仁德,要选择具有仁德、道德的人为朋友,不要选那些德行比不上自己的人为友。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②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③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④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⑤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的。” ⑥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二)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②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27. 材料一中,①处画线句所指的是谁?( ) A. 贾元春 B. 贾迎春 C. 贾探春 D. 贾惜春 28. 材料一中,②处画线句所指的是谁?( ) A. 妙玉 B. 贾巧姐 C. 秦可卿 D. 史湘云 29. 宝玉在太虚幻境中,听得一曲,其中唱到:“〔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其中“金玉良姻”与“木石前盟”分别指的是贾宝玉与谁?( ) A. 史湘云;林黛玉 B. 薛宝钗;林黛玉 C. 林黛玉;妙玉 D. 薛宝钗:史湘云 材料二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 …… 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新涨绿添浣葛①处,好云香护采芹②人。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材料三杏帘在望林黛玉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注:①浣葛:是写新妇浣净葛衣才回娘家。“浣葛”典出《诗经·葛覃》“官告师氏,官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浣害浣否?归宁父母。”②采芹:“采芹”亦出自《诗经·鲁颂·泮水》的“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泮水指泮宫之水,而泮宫指学宫。后人把考中秀才入学为生员,叫做“入泮”或“采芹”。 30.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你认为“浣葛山庄”和“稻香村”这两个名字哪个好?为什么? 【答案】27. C 28. D 29. B 30. 我认为“浣葛山庄”好。“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意思是,新长出来的新鲜植物出现在幽静的溪边,令人舒爽的云雾传来清新的气息,护送着上山挖药的隐士。喻指因为元春的后妃之德,新近涨起来的春水使浣葛之处越来越多;皇妃的恩泽像祥云一样,庇护了贾家的读书人,使他们飞黄腾达。我认为“稻香村”好。林黛玉的《杏帘在望》由浣葛山庄的人造耕地,联想到“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歌颂盛世,体现了身为皇妃的元春,有着希望百姓安居乐业的政治抱负。 【解析】【2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是探春的判词。故选C。 【2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是史湘云的判词。故选D。 【2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金玉良姻”指薛宝钗和贾宝玉;“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和贾宝玉。故选B。 【3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观点。如认为“浣葛山庄”好,要结合“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分析。“浣葛山庄”用典《诗经·葛覃》是讲后妃之德,“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喻指因为元春的后妃之德,新近涨起来的春水使浣葛之处越来越多,所以元妃用“浣葛山庄”来代替“杏帘在望”一景的题匾。如认为“稻香村”好,可以结合林黛玉的《杏帘在望》分析即可。当元妃读完林黛玉的诗作后,就决定把“浣葛山庄”更为“稻香村”。因为诗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是写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必为耕织整日里匆匆忙忙!流露出对没有饥荒、没有冻馁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而“稻香村”是以“盛世无饥馁”为帝王之德,“何须耕织忙”则不必“浣葛”也,即以帝王之德替换后妃之德。 七、作文(50分) 31. 完成作文。 “妥协”在字典里的意思是:对立的甚至敌对的双方用彼此让步的方法解决冲突、谋求融洽的行为。有人说妥协是一种智慧,也有人说妥协是一种软弱,甚至是投降,底线失守…… 对此你怎么看?请以“说妥协”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书写规范,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说妥协《道德经》中有言:大直若屈,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其中蕴含的便是妥协的智慧。无论是人生的成长还是企业的发展,亦或是国家的存立,都离不开妥协之道。妥协有度是一种境界,唯有适度妥协,方可使发展之路更加畅通。所谓“妥协”,是指对立的甚至敌对的双方用彼此让步的方法解决冲突、谋求融洽的行为。对于妥协,有人认为是软弱,也有人认为是智慧,两种观点均有其合理性,因为对于不同性质的问题,妥协有不同的内涵。事关底线、原则的问题,妥协意味着软弱甚至是投降;而生活上的“求同存异”,生意场上的合作双赢,感情上的包容退让,则都是妥协的智慧一面。因此,对待妥协,我们既要看到其妥协软弱的一面,也应看到其合理、智慧的一面。审时度势,圆润处世。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会适当妥协以平衡各方关系、和谐发展。作家张方宇说:“一个人内在的和谐才是真正、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都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妥协。”诚然,在家庭、工作、人际交往过程中,适当的妥协可以平息不必要的争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不纠结于一时的得失,适当妥协,笑着让步,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使生活天空海阔。坚守底线,初心不改。在触及根本的问题上我们要坚守原则决不退让,捍卫自身权益,保证人格独立。张梅在《写给未来的你》一文中提到:“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个人如此,国家亦是如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拒绝向污浊官场妥协,以退隐山林成就后世美名;陈祥榕、肖思远等戍边战士以“决不把领土守小了”的信念,对侵占边境的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妥协是一种智慧,但妥协更应有度,在涉及根本权益的问题上我们亦应据理力争、决不妥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锋芒毕露,易摧易折。妥协有利有弊,以底线为原则的适当妥协则是一种智慧。立身于世间,我们应审时度势,妥协有度、妥协有方,在适度的妥协中获得发展的机会,赢得最终的胜利。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全命题作文重点在于对所给题目的解读。在“说妥协”这一既定题目中,“妥协”为核心话题。材料给出了“妥协”的定义,并提到了关于“妥协”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妥协是一种智慧,有人认为妥协是一种软弱。两种观点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对于不同性质的问题,妥协有不同的内涵。事关底线、原则的问题,诸如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个人尊严等,妥协则意味着软弱甚至是投降;而在家庭、工作、人际交往过程中,适当的妥协则可以平息不必要的争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如此来说,妥协也是一种智慧。因此,对待“妥协”考生应辩证分析、全面看待。既要看到妥协软弱的一面,也应看到其合理、智慧的一面。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坚持的内涵,妥协的利弊,如何对待妥协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妥协的利弊”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利益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对待妥协”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在触及根本的问题上我们要坚守原则不退让,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我们应适当妥协平衡各方关系、和谐发展。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我国外交发言人在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据理力争、决不妥协,捍卫国家利益的事例,论证妥协须辩证看待,不该妥协的时候决不能妥协。也可以采用对比论证,以过于固执与毫无立场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严谨全面。 立意: 1.妥协不等于失败。 2.辩证看待妥协,赢得精彩人生。 3.与世俗争斗,与美好同流。 32. 完成作文。 请以“共赢”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书写规范,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共赢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住着两位性格迥异的邻居:老李和小王。老李是个经验丰富的农民,种植了大片的玉米地;小王则是个年轻的养蜂人,刚刚开始他的养蜂事业。初春时节,老李的玉米地开始播种,而小王的蜂箱也刚刚安置在不远处的树林边。两人虽然是邻居,但平时很少交流。老李觉得小王年轻,经验不足;小王则认为老李固执,不愿接受新事物。一天,小王发现他的蜜蜂总是飞到老李的玉米地里,这让他有些担心。于是,他决定去找老李商量。小王敲开了老李的门,礼貌地说:“老李叔,我是小王,住在您隔壁。我发现我的蜜蜂总是飞到您的玉米地里,不知道会不会影响您的作物?” 老李听后,皱了皱眉头,说:“小王啊,我种玉米这么多年,还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不过,蜜蜂对玉米授粉有好处,应该不会有什么坏处。” 小王松了一口气,但他还是有些不放心,便提议道:“老李叔,要不我们合作一下?我可以让蜜蜂帮您的玉米授粉,您也可以给我一些玉米地边上的花蜜,这样我们都能受益。” 老李思索了一会儿,点了点头:“好吧,小王,我们试试看。” 于是,两人开始了合作。小王每天早晨都会检查蜂箱,确保蜜蜂健康,并且在玉米地边上种了一些花草,以吸引蜜蜂。老李则在玉米地里设置了一些标志,提醒自己和工人们注意蜜蜂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李发现他的玉米长得比往年更好,产量也有所提高。而小王的蜂蜜产量也大幅增加,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两人都感到非常满意。秋天到了,丰收的季节来临。老李的玉米地金黄一片,颗粒饱满;小王的蜂蜜也装满了一个个蜂箱。两人坐在一起,分享着丰收的喜悦。老李感慨地说:“小王啊,真没想到咱们的合作能有这么好的效果。看来,互相帮助,才能共赢啊!” 小王笑着点头:“是啊,老李叔,合作让我们都受益匪浅。以后我们还可以尝试更多的合作方式。” 从那以后,老李和小王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他们不仅在农业和养蜂上互相帮助,还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小镇上的其他居民看到他们的成功合作,也纷纷效仿,形成了一个互助共赢的社区。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记叙文重点在于对所给题目的解读。对于“共赢”这一题目,考生首先要理解其内涵。所谓“共赢”,是指共事或竞争的双方或多方互惠互利、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双方或多方的共同收益。共赢的前提是合作,合作才能发展,合作才能共赢。其次,考生应明确共赢的主体。对此,考生需要全面把握,深入思考。共赢的主体可以是朋友,可以是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人与自然互利共赢。明白了以上内容,考生便可以选择素材展开写作。在行文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技巧。比如写参加社会实践,就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先写“我”为了名次单打独斗,明确拒绝前来示好寻求合作互利的竞争对手,直至“我”屡次碰壁,才意识到互利共赢的重要性,最终选择与所谓的竞争对手合作,互惠互利,共获第一,以此感悟人生,表情达意。也可以采用插叙法、倒叙法等叙事顺序,通过插叙写与共赢有关的事例,使结构更富于变化。在叙事过程中,也可使用描写、修辞等多种手法。如可以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突出人物在面临选择时内心的矛盾,使文章更细腻、真实。也可以借助景物描写,通过环境的变化来反映互利共赢后,人物内心的舒畅明朗,使文章富有深意,升华主题。 立意: 1.与合作共赢中突破自己,走向成功。(写自己由单打独斗屡次失败到意识到共赢的重要性,主动寻求合作) 2.合作共赢谋发展,携手前行赴未来。(写本是竞争对手的双方在恶性竞争中两败俱伤,最终决定互惠互利,携手成就辉煌) 3.敬畏自然,互利共赢。(写在政府的号召下,村民退耕还林,维护绿水青山,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脱贫致富) |